转载 “投资心理谬论”的真相(作者李俊慧)

avatar
· 阅读量 6,197

以下文章作者是李俊慧,转载于百度贴吧李俊慧吧,2018年的文章。

这里加入一点理解,用科学的经济理论来做交易,肯定可以大大减少心理因素的干扰。但即使从科学的经济理论出发,调查真实世界局限转变来做外汇交易,由于市场信息复杂,而且变化多,变化快,观察不容易肯定。心理因素的干扰是永远都存在的。




有一次与一位从事股票投资的朋友讲述经济学理论时,他提到如果根据局限条件的分析一只股票的价格应该是上升的,但它不断下跌会造成自己心理恐慌,非常紧张,那要怎么办?


我回答道:如果你真的是运用经济学理论做分析,很清楚决定股价变动的局限条件是什么,一时的下跌并不会让你心理恐慌。恐惧是因无知而起。在金融市场上恰恰是那些不调查价格变动的局限条件的人——包括“跟风”的散户(调查局限条件的信息费用对他们来说太高,用“跟风”的策略虽然有跟错风的风险,但相比之下还是节省了信息费用)与“图表派”人士——才会恐慌,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无知。散户跟随庄家或大众,自然是庄家或大众怎么做就怎么做,谈不上有任何主见(预测)。“图表派”是看着图表猜测股价走势会重复历史,但他们并不晓得为什么历史会重复,也就不能肯定历史会重复,一旦看到股价走势与其预测不同,时间稍长或偏离的幅度稍大,他们自然就容易信心动摇。也就是说,表面看这是心理素质不够强大,其实真正的成因是无知——是对决定股价的关键局限的无知。


当时我是一瞬之间迅速回应,事后我反复回味这一番对答,发现自己无意中解开了投资学中的一个老生常谈的关于“心理素质谬论”之谜。


这个“投资心理谬论”流传甚广,大致上有两个版本。其一是“投资就是要在所有人都恐惧的时候贪婪,在所有人都贪婪的时候恐惧”。这大概是针对“追涨杀跌”而提出的逆反心理。按这说法的逻辑,是因为所有人都恐惧的时候就是杀跌到底部的时候,从跌到升的逆转就在眼前,所以要在所有人都恐惧的时候贪婪,这贪婪其实是指大举买入,正好能够抄底。反之就是所有人都贪婪的时候就是追涨到顶部的时候,从升到跌的逆转就在眼前,所以要在所有人都贪婪的时候恐惧,这恐惧其实是指大举卖出,正好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收益袋袋平安。


然而这种不讲究研判关键局限发生逆转导致升跌逆转的所谓投资心理学,其实只是在换种方式重复“要在跌到最低时买入,要在升到最高时卖出”这种套套逻辑。问题是除非事后回顾,你怎么能知道某个时候的低位(高位)已经是最低(高)?说所有人都恐惧(贪婪)的时候就是最低位(高位),但你怎么知道所有人都恐惧(贪婪)了?举事实例子来说吧。有一段时间中国股市从2000多点一路升到6000多点。我印象很深刻,在升到4000多点时有个网友在MSN上跟我聊天时说股市疯了,他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股市,连大妈大爷也在拼命买股票。那么问题就是:当时算是所有人都贪婪的时刻吗?我们今天事后回顾当然知道那还不是股市的最高点,才到半路中途呢。但当时你怎么知道?按那网友的形容,一大堆外行都冲入股市做散户了,还不算是所有人都贪婪的时刻吗?


另外,这个投资心理学其实在逻辑上是大有问题的。从升到跌的逆转要发生,逻辑上必定是买的人较多变成卖的人较多,否则买的人较多只会导致股价上升,怎么可能变成下跌?也就是说,逆转发生的那一刹那,必定是恐惧的人多于贪婪的人,则何来“在所有人都贪婪的时候要恐惧”可言呢?


上述版本还不算是“投资心理谬论”最常见的版本,其二才是。其二是“投资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这样才能严格按着既定的投资策略来执行,不受一时升跌的左右。这其实就是我在本文开头时回答那做股票投资的朋友的问题了。


想深一层,主张投资成功的重要因素包括极强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本质上是在用心理做解释:为什么某人投资能成功?因为他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强。明白了这一点,立即就能看破这“投资心理谬论”是套套逻辑的非科学。这其实跟宗教信仰乃至迷信是一回事。“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不是不灵,是你不信。瞧,这跟“你投资失败就是因为你心理素质不过关(不够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断,于是不能坚持执行一早定下的策略)”不是非常相似吗?强调做投资时要心理强大,从另一角度来看这又跟“传销”的洗脑教育高度相似。为什么如此“异曲同工”?正是因为无论宗教信仰、迷信还是传销,都不懂自己所信的东西背后的局限条件(成因)——宗教信仰、迷信是相信神就不说了,传销是强化对自己销售的产品就是很好很好的相信(其实是不是真的很好很好,多半不是)。不需要懂,只需要信。或者说,正因为不懂,所以只能靠相信来支撑起坚持。


由此可见,凡是不以调查局限条件为凭的投资方式,都必然要诉诸于近乎信仰一般的强大心理。但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心理素质的问题,而是因为不真的了解股价变动的局限条件,所以走势稍有点“证伪”猜测,人就容易慌。如果足够充分地掌握关键局限,偶然性的逆向波动怎么能那么容易就动摇判断?不如说是因为不懂就容易阵脚大乱罢了。


我在“《经济学讲义》第七讲的补充(之一):导数与边际的关系,再论“以事实解释事实”的谬误”(https://tieba.baidu.com/p/5402...)一文中仔细地辨析了“推断”与“猜测”的区别,推断是根据局限来做判断,只要局限条件的掌握无误,是没有出错的风险的;而“猜测”则全凭概率猜,对局限毫无了解,既然是概率,当然“对”就只是一个概率,错的可能性再怎么小(即属于小概率事件),仍然是有出错的风险。当然,现实中因为有信息费用的约束,对局限的掌握不可能完全充分,人们对未来的判断总是介乎于推断与猜测之间,是为“推测”。但对局限调查的依赖在比例上越低,可靠性就越小,猜测的成分越大,对“坚信”自己的猜测(其实不是判断)的心理素质的依赖也就越高。一个容易恐慌的投资者,其实不是心理素质差,而是猜测的成分占比很高而已。这样对投资行为的解释,才是具有可证伪性的科学解释。


再举个实例说明吧。英国脱欧之时,英镑大跌。但看过我分析脱欧文章的人,对其中的分析所包含的经济学理论真正懂了的人,自然明白英镑的大跌只是暂时的,局限的变化明显是有利于英国经济的未来前景,也就有利于英镑的未来前景,会是选择买入英镑,怎么可能受到绝大部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影响呢?这并不是“要在所有人都恐惧的时候贪婪”,而是比市场上的大部分人都更早地看到关键局限的转变。


话说英国脱欧之事已经过了很久,英镑已经强势回升到甚至创一时新高时,有位朋友在朋友圈里晒英镑的走势图,我就与他在朋友圈里聊了一段。他说他也是在英国脱欧时判断这对英镑其实是利好,立即将原来投资于新加坡元的资金撤出,转为买入英镑。当时他还跟另一位朋友说了这事,建议他买入英镑。我问他,那么那朋友现在也大赚了吗?他说不晓得,如果那朋友听从建议,并且一直持有到那时,那绝对是大赚了;就怕他没听,或虽然听了,但持有时间不久,被期间的继续大跌影响了信心,中途又卖出,那就白搭了。


写此文时我回想起此事,一下子明白了这段对话的深意。我的朋友是真的懂经济学,是看着局限变化而在外汇市场上下注,所以他能坚持一直持有英镑到大赚的时候来到,靠的其实不是“坚持”的信念,而是对局限的洞识。但这朋友的朋友不懂,即使有高人指点了,也未必能赚到钱,要靠所谓的信心——对朋友是高人的相信,要压倒中间有一段时间英镑继续大跌对这相信造成的否定性挑战。


我又想起以前张五常教授曾堪称“得意洋洋”地跟我“炫耀”过他购买上海房地产的战绩:朱老控制通胀时一度造成上海的房价大跌,而他看好上海的经济前景,趁着这大跌之机便大举买入地段优质的房子。在他买入之后,这些房子的价格又跌了三分之一!但他毫不动摇,绝不惊慌,最后这些房子止跌回升,房价翻了几番。教授是个意志坚定之人吗?以我对他在日常生活上的行为的观察,我不认为是这样,举例来说好比他就没法戒烟,尽管这已经明显影响到他的健康,以此事而论他还不如我的一个舅舅——他在女儿患了癌症又检查出自己有息肉后,成功戒了烟。但教授的房地产投资是看局限做推断,可不是跟风盲目地认为“房子一定会升值”,所以即使在买房之后房价继续大跌,也影响不了他的所谓“信心”。


最后,我要举电影《夏洛特烦恼》里的一个段子:主人公穿越回10年前,向他的同班好友建议买北京三环的房子。那人确实听了他的建议,以3000元一平的价格买了一个房子,但涨到3200元一平的时候就已经急着卖出,还跟亲戚朋友们说房价涨得太高了,赶快把房子都卖掉改为租房住。于是10年后他依旧贫穷,租着房住,还得罪了所有亲戚朋友不敢再跟他们来往。电影是把这剧情当成一个笑料的段子来编。但我写此文时又想起这个段子,与上述教授投资房产的事实一对比,就觉得编剧在无意之间写出了真理:一个真正懂经济学,会调查关键局限的人,不需要什么从未来穿越回来的朋友提前给予投资金点子,也照样能赚大钱;一个不懂的人,就算有电影主人公给他开挂,他也发不了财。


投资,是经济学,是科学,不是什么讲究心理素质的信仰或心灵鸡汤。或者说,只有当你不再依赖什么心理素质的时候,你的投资才是科学的决策。



PS:这篇文章已经写完一段时间了,今天打算发布之前再看一遍略作修改时,忽然想到一点,不方便在上文中插入,在这里补充吧。如果“投资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成功”这个观点是对的,那么现在多的是用电脑程序自动投资的情况,电脑程序事先已经设定好了“止损”点,程序又是毫无人类感情的机器,绝对不存在因为心理素质不够强而大跌时恐慌、大涨时过分贪婪导致投资失误的问题。然而电脑程序的投资有特别成功吗?不见得,因为大凡电脑程序的投资都是属于“图表派”,绝不可能是真的通过观察局限条件变化而判断股价走势——现在的AI还没有智能到这种程度,事实上我也不认为未来的AI能做得到。这就是以前谷歌的“阿法狗”打败韩国的围棋高手李世石时写过一篇文章问AI能否学会经济学的答案。如果未来有一天AI的智能真的发展到可以学会经济学的程度,那么AI必然具备自私本性,其实已经不是机器,而是另一种人类,类似上帝造人,人则造出另一种人。说白了,经济学是社会科学,是通过解释是自然科学不能解释的现象来解决问题。机器再怎么先进都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若它能学会真正的经济学(不是教科书上那一套错漏百出的),它已经进入社会科学领域,而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的,所以机器也是另一种人了。

已编辑 14 Jan 2021, 20:20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或嘉宾的观点,不代表 FOLLOWME 的任何观点及立场,且不代表 FOLLOWME 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于访问者根据 FOLLOWME 社区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一切行为,除非另有明确的书面承诺文件,否则本社区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FOLLOWME 交易社区网址: followme.asia

喜欢的话,赞赏支持一下
avatar
作者设置仅限订阅用户评论
回复 0

加载失败()

  • tradingContest